2018/01/09

越南觀察省思

2013年,五年前的今天,在河內廚藝教室認識了主廚。猶記得那日草騎著機車,專程載我飆上黃土飛揚的大馬路,奔往在市區邊的教室,路是如何走的,還能從google map 推測。但一路行至今日,怎麼也推估不到未來將帶給我什麼?不過,擁有許多真摯的友誼,還有許多越南觀察,光是這些也已足夠了。


看著主廚一路從澳洲人開創的廚藝教室裡擔任主廚,而後又經歷五星級飯店與來自世界的廚師共事,也去了連鎖體系和留洋回國的人才們一起努力,拚出一整套中央廚房管理系統,又轉至代理高科技廚具的公司,協助將世界摩登的廚具運用導入炒熱越南市場,甚至以名廚之姿接下各式代言,和明星一起拍汽車廣告,推薦一種生活休閒,開著好車去露營野炊。

河內廚藝教室 Hanoi Cooking Centre

這些日子以來,重讀越南歷史,拼湊出的歷史軌跡,使我漸漸能體會大學時代,那些會揹著背包流浪世界的西方友人,老是推薦我應該去看看越南,他說:「發人省思。我本來要待幾天,竟然變成一個月,還進去陌生人的家。」從單純旅行到走進越南人家庭,融入在越南朋友圈的人際社群裡,愈發體會越南是令人敬畏讚嘆的國家,歷經中國、法國、日本、美國,藩屬、殖民與侵略,一波又一波苦難不但沒有放棄,還從敵人那學來優點,巧妙融合並蓄。光是我們享受浪漫的法式越南飲食,就堪稱經典的法國百年殖民影響,更不用說千年中國孔子思想與漢傳佛教帶來更深遠的文化影響。

1986年起經濟政策開放了,熬過來的靈魂,不用花心思於戰鬥掙扎,一段段歷史換來的平和,人人處於不快點加把勁發揮,機會可能就在一瞬間消逝。年齡平均不到30歲的猛勁,近9千萬的人口,光是內需市場,就足以使人們鋪天蓋地想要抓緊每一個可能的未來。河內經營連鎖餐飲品牌的朋友,總是說:「 市場真的很大,都是年輕人,都會消費,都能消費。即使不能做leading brand, 市場規模也大到夠發揮了,留學回來後,我沒想過需要去其他國家努力。我們就是越南人,已經熟悉越南市場,何必到其他國家努力。」不過,她們卻馬不停蹄地在上海、北京、臺北、新加坡...考察。南越的朋友留學臺灣,回到越南幾年之間,已經脫貧轉富了。成為老闆的特助外,還幫助家人在大勒投資了旅館,靈活的頭腦怎麽可能不好好善用自己的家鄉最珍貴的價值呢?大勒是世界旅人標誌為浪漫的度假城市,蔬果花卉特別豐美,當年法國人正是將第一棵咖啡樹種在大勒山上,開旅館接待旅人,投資家人也給自己多了管道賺錢。邊和的朋友,短暫一年師大進修中文後,2010年回到越南,心裡想的更是多元投資,行動也一致,幾年來投資過流行服飾、咖啡廳、手機店、二手車市、股票買賣...應有盡有,他悔恨錯過了開炸雞排的最好商機,但最傾心的還是珍珠奶茶,老是笑著怪我為何不去越南幫他。

無論是背景雄厚或是白手起家,各有機會,每一個人都相信未來一定比昨天更好,因為家人都平安,沒有戰爭了。

發展中的政經情勢,跟著國家拼經濟,改善家庭,使自己成為家族的好榜樣,是推動一般年輕人上進的一股強大支持力。我的越南朋友們,不乏從小失去父親的照顧,靠著母親一個人拉拔著兄弟姐妹們長大,這樣的成長背景,再加上點個人的努力和運氣,通常年紀輕輕就能獨當一面,在外受上司器重,受朋友照顧,在家族裡除了是光耀門楣的好模範,更是親族想盡辦法沾光攀關係的指標人物,妨如一人得道,雞犬升天。

1975到1990年間,越南船民逃難的冒險故事,更是一篇又一篇的血淚史,逃得出去的不見得能生存下來。先是海上的狹小空間、短缺食物和不知是否安全抵達的心裡煎熬,上岸了又是未來何去何從的等待,外界再如何變動,不變的是仍然堅信這賭注非下不可,相對於可以預期的政治干擾,他們寧願選擇顛沛後可能還有一絲安定的機會。當我閱讀西方越南主廚的家族故事時,讀到了第二代融入異國文化的困難,實在敬佩他們能夠堅持下來,不過,可想而知,父母或是祖父母在艱難的海上,在難民營等待審批通往第三國的煎熬,全堅持挺過了,他們所有的苦,也就不足為道了。

家門外的西方教育,幫助他們學習西方融入當地,回到家就是維持傳統,說越南話,吃越南食物,敬老扶幼,家裡開餐廳維生的比比皆是,端上一碗碗家鄉來的Pho(越南河粉),送出一碟碟團聚一定會吃的炸春捲,安慰了一起飄洋的家鄉人,當地人吃了也習慣,很幸運地,靠吃,日子也就漸漸安穩生存下來了。難怪越南朋友說到越南料理,每個人都感到驕傲,他們都能說:「越南飲食融合東西文化,東方人吃喜歡,西方人吃也習慣。市場很寬廣。」有能共同能欣賞的美味,東方西方文化衝突就少了許多了。這又是越南辦到的事。

越式法國麵包 Banh-Mi / photo by 果糖
越式牛肉河粉  Pho Bo / photo by 果糖
這些成長於西方國家的第二代,無論是年幼時跟著逃難,或是之後才出生,家族緊密的連結支援關係,使得長大後尋根的動機特別強烈。記得2006年第一次到河內旅行時,我們一行人就在下龍灣船上遇見了一對澳洲來的父子,旅程中閒聊分享,才知道是父親帶著他回到越南,由南西貢,中至順化,北至河內,一路循著S型長型國土,造訪原本應該生長的土地。那時的我,對越南僅止於旅行景點的初淺了解,單純覺得就是父子就是一趟尋根之旅,沒有太大省思。

日後,讀了一個又一個海上難民的故事後,對自己當時無知感到汗顏,父子溫文有禮的應對裡有種凝重,豪華的下龍灣郵輪上,煙霧瀰漫,微風吹來,景致宜人,但那眼神望向的遠方,是無盡的記憶,一輩子終究無法忘記。是苦難,也是幸運吧!多年之後,父子同在一艘船上共度時光,過去是冒險地航向未知,回來尋根後呢?內心的一塊缺憾,是否就此補丁完成?未知。但痕跡肯定無法抹滅。

年輕人還有體力精力能力選擇回到越南土地貢獻,老一輩的大概就在來來回回的旅程裡,逐漸凋零.....

越南河內民族學博物館
世人看見越南船民傲骨的韌性,其實我也從目前在台灣生活的越南新住民裡窺見,不可諱言,是另一種越南故事,但為了改善家庭的心意,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的想望,初心本質是相似的。冒險程度或許不比當年以生命為賭注的越南海上難民,但誰說今日嫁來台灣就是美好開始的保證呢?各有心酸,各有美麗,或許經營不似想像中美好的異國婚姻是代價。

我想,每個人不論生在哪個國家,生在哪個家庭,縫縫補補的人生,正是人間的真相,我們都不完美。有點態度但保持柔軟地接受來自世界的機會,是我所觀察到的越南和越南人。


顯示更多心情
留言

0 意見: